当我们的心跑到过去或未来时,禅定就不稳固,正念也不在当下。我们就觉知,心正在散乱就知道心散乱着。如果正念非常稳定,当我们知道心散乱时,散乱的心就会停止。这就被称为“心只是心”,不是生命(众生)、人、我们或他们。就看到散乱也只是生起,存在和灭去的法。这可以观照成为法,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念力和禅定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来诵念《忆念三宝》的偈子(Itipiso/Svakkhato/Supatipanno) 诵108遍,或诵念《吉祥胜利偈/胜利吉祥偈》或《胜利之阵偈子Jinapañjara/金那般川经文》。要诵念到心平静。有些比丘能背诵《比庫巴帝摩卡》,他就会背诵巴帝摩卡。因为背诵需要记忆力和注意力。如果你到一个恐怖,荒凉的地方,诵念巴帝摩卡45分钟,心就会感到安详。
那有些人在广阔,空旷的地方时,心也会飘忽不定。就像黄昏时分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某种力量冲击心,让你有那种感觉。当我们观心时,就会知道心开始不安了,不平静。在数千亩的森林里,像是只有你一个人,听着鸟儿歌唱和长臂猿嚎叫,在森林中回响。很静谧,非常非常静谧时,就会感到孤独。这时,,就要背诵经文了,忆念佛陀,忆念佛法和僧伽。因此,我们诵念的这些偈颂,早晚课的诵念,要牢记在心中。当面临种种危险时,我们可以提起这些偈颂让心平静。
因为这个心喜欢跑,随着各种外境对象四处跑。让我们快乐的事物(对象),我们会想念它们,我们会记住它们。人们渴望那个,渴望快乐,这个世界的快乐,感官欲乐——从那些让我们满意的色、声、香、味、触、法中得来的快乐,我们都渴望着。但世间的感官之乐总是伴随着感官之苦。意思是它仍然可以成为痛苦再次生起的原因,当那种快乐与我们分离时,或者失去了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物,远离了我们爱的人,痛苦就会生起。或者我们有这个身体,这个色身也同样是我们心灵的快乐。如果身体健康,我们就会快乐。因为能走、能说、能吃。但总有一天,它会逐渐衰退,眼睛看不清楚,大大小小的器官都会出现问题,曾经走路稳健的膝盖已经退化了,过度使用就会让它们退化。我们可能会感到烦躁、不舒服、生气,因为身体不能像以前那样使用了。色身有很多这样的过患,如果没有及时觉知到,我们将无休止地受苦。与心爱之物分离,比如这具强健完美的身体,也是内心所爱之物。如果我们能够接纳这个自然的真相,心就不会受苦。而这个身体肯定也会随着它的自然而衰退。世间的快乐就是如此。
第二种快乐是我们在这里修习的禅定之乐。当我们获得定力,或看到我们的心变得平静,清凉时,它变得柔顺,倾向于佛法。心非常清凉,很容易导向法,听法很容易理解,也容易接纳真理(真相)。因此我们对佛、法、僧的有信心了,那就遵照着修行,有信心了就精进的修行。当我们想要世俗的快乐时,我们会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追求——不损害自己,不妨碍他人。如果我们想要从禅定和佛法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我们也一样要精进的修行。精进地与过去在意的事物作斗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的快乐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快乐。它会阻碍我们,不让我们进入禅定的快乐。 因此,我们要先放下所有世俗的东西。与禅修业处在一起——佛、法、僧, 出入息,以及念诵。建立良好的定力,保持正念维系在当下,然后心就会宁静,有一些定力,叫做刹那定。定力再加强,或者是达到心一境的级别,这是安止定。
在起初,如果波罗蜜不够的话,我们先获得的是小定力。例如,听法时感到法喜,充满快乐,有时汗毛竖起,泪流满面,身体轻盈,或像波浪拍打海岸,内心有麻麻的感觉,称为 “喜”(piti),有五种。感觉身体变得巨大无比,延伸到这个大厅。仿佛要穿过大厅,非常轻盈,像漂浮在空中。这些都是喜的表现情况/征兆。当修行者有这种体验时,他们可能会疑惑这是什么。查阅经典,经典解释说这是喜,源自于内心的平静。这不一定发生在听法的时候。听到各种事情,人们在做功德,我们随喜他们的功德,然后喜就生起了!或者我们向贫困者施舍而感到满足,快乐而满足,即使金额不多。但是接受者很高兴,所以我们也很惬意/满足,喜就生起!
那些聪明的人知道怎么做功德,让喜生起。帮助佛教工作会让我们产生喜和满足。有些人在帮助佛教事业方面有很大的动力(心力),或各种社会工作方面有很大的动力,也不知道这种动力从何而来,但就是有巨大的动力。做了之后感到满足和快乐,把它供养给佛法僧三宝。这就是所谓的善行或功德。功德来自布施,持戒和修行。当我们这样修行时,意味着我们想要获得更高层次的禅那的快乐。但当我们还没有达到时,先让它一点一点的进展。
成为剎那定——当定力不断的得到发展时,从而身心轻盈而空灵。那也同样的不可思议了,被称为近行定,特别是在有时智慧生起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事物都是无常的,身体是无常的,我们看到它在分崩离析。我们看到的各种事物似乎持久而永恒。有一天我们以洞见和智慧看到这个事物正在生灭——我们已经学习过所以能理解。我们建造物品,建造能维持上百年的建筑,无论是木头还是混凝土,它们都会老化。但如果我们以智慧去看,我们会深刻地看到,看到它就在此时此刻正在老化。这样看就称为生起智慧,看到我们的生命正在走向死亡。以智慧清晰地看到是这样子,那我们就必须找到一条出路。
那就是修行佛法,出离一切苦之路。可能会产生喜悦,能维持3天3夜,这是因为内观禅修生起智慧。但如果只是禅定,它只是为了宁静能够获得禅那,心是静止的,能够压制贪嗔痴。但是烦恼根本没有被去除。这就是所谓的修定,禅定中的快乐。那些在禅定中获得这种快乐的人也很满意,对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处于这种专注状态的禅定比任何外在的事物都要更好,没有什么可以与这种禅定相提并论。感到精神上满足,快乐和平静,这样种种。这是第二种快乐。
许多沉浸于这种快乐的隐士或修行者转生为梵天。但他们是世俗的梵天。当禅定的力量,作为梵天的力量耗尽后,他们又回过来转生到人界。但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快乐,超越了色声香味触法所带来的快乐,后者掺杂着痛苦。因此感官欲乐只能到达六欲天。更高的是梵天的快乐,第二种的快乐。
第三种快乐,是了知和理解佛法的快乐。能够一点一点地清除烦恼,这就是所谓的逐步进入涅槃。如果证得涅槃,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快乐。但如果我们还没有证得涅槃,就必须继续训练和努力,而产生定力,观照而生起智慧。见到诸法的本质,心也敞亮起来,从而能够放下。因为看到名色是苦、无常、无我的真相, 就像阿若·憍陈如尊者那样。他深刻地理解了,五比丘们深刻地理解了名色,有生就有灭,这是自然规律,仅此而已。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修行。
我们知道涅槃是至高无上的快乐,这都是好东西,只是我们还做不到,我们要努力地一点一点地去做。从善行开始,从布施开始,从持戒开始。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有时可能会有团体来修行1天1夜,3天3夜,7天7夜。只是以禅修为目标,尤其是进入雨安居,沙弥或比丘的目标就是修行和修养心。日中一食,只吃钵中食,不说话,尽量少睡觉,或整个雨季都不睡觉。这些不同的事情都是磨练心的技巧,持头陀行以强化心的力量。都为了让心平静下来。当然这是在戒的基础上。
在家人有五戒,佛日时八戒,但沙弥有十戒,比丘有227条戒律,要根据我们的能力来践行。训练这个心使它平静。为了心的平静,而心的平静是为了培养智慧:了知真相, 看到这个被称为自我的身体——如果我们把这个身体看成是我,是自我是个体,那就表明我们的心是迷惑的。用学术的话来说, 就是所谓的自我迷惑, 真的相信它就是自己。如果我们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们,看到真相,看到自我了—— 这个个体根本不是一个自我,它是大自然的元素。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是靠什么长大的?靠食物、空气、水、火元素,我们才得以成长。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身体长大。但都认为这是我们,任何进入这个身体的东西都完全是我们的。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执着。如果从来没有学过,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真相)。从出生起,它一直都是我们。老是我,病是我,死是我,出生是我,就这样的。
但是佛陀教导要明白它不是我们,这样我们就会有智慧,就不会受苦。因此我们就要来学习,努力修行从而能够理解,去看名色的真相。这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或者说是更高的第三种的快乐。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痛苦掺杂的快乐,是我们能够达到的。第一种的快乐是色声香味触法带来的快乐,我们已经认识的感官欲乐了。但第二种的快乐,我们必须训练以获得定力,然后运用定力观照生起智慧。这将是一点一点获得的第三种的快乐。
愿大家都能下定决心,每天这样修行,直到我们获得真正的快乐,那就是涅槃。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