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团体中,如果大家都尊敬长辈,就会和谐相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这个被称为“多元思维/多元化思维”。当意见不同时,如果一个人固执己见而缺乏尊重,也会难以共处。龙普查曾经给予过深刻的教诲,是针对前来求戒者,还有授戒僧团—-就是一同参加授戒仪式,授予求戒者戒律的僧人们。他教导那些来求戒的人要恭敬,是这些僧人授予我们戒律,接纳我们成为僧人或沙弥。龙普查教导说要有深深的敬意。这是谦逊产生呢。是有了尊重时,谦逊就会产生。这样共处就会有快乐。

一是谦逊,一是尊重(恭敬),是有一些不同的。谦逊或谦卑意味着谦虚恭敬,是指它没有膨胀,没有空气或者没有充气。它对应巴利语术语 “nivāta”。 “Vāta” 的意思是 “气”。它不会膨胀,因为我们控制自己的状态意味着我们处于正常状态。它不像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而是像还没有充气的气球。谦逊与尊重相似,但有不同的意义。

关于尊重,我们可以看到的。当我们崇敬佛、崇敬法、崇敬僧时,我们在肯定他们的美德和善。或者我们也应肯定他人身上的善,甚至其他事物的善也可以。像树木。有树阴可以提供荫凉的树木。例如,舍利弗尊者看到一棵树长期提供荫凉的善;他看到婆罗门拉达曾经给他一瓢饭,维持了他生命的善。舍利弗尊者有美好的德行,真诚地肯定他人的善,并把这种肯定通过身和口表达出来。

至于谦逊,它意味着有能力,但是保持着正确的自我认识。例如,我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和很高的能力,但我们举止得体,没有自负,傲慢或夸张的吹嘘。我们有些人自身有好的东西时,可能会自抬身价而贬低他人,这样是缺乏礼貌的。但具有德行的人会彬彬有礼,适时适地的给予他人荣誉。这也同样强调的是内心。

去巴蓬寺住时,我们被告知前来受戒的僧人必须把以前在世间所拥有所作为的一切留在寺院门口,不要带到庙里来。他教导我们不要因为以前的自我而傲慢,否则我们无法在那个团体中生活。如果在世间我们比别人地位更高或拥有更多,住到那里就缺少谦逊的机会了。这就像大长老阿难尊者和难陀尊者,当他们要受戒时,理发师优波离也在其中。他们意识到如果理发师在他们之后受戒,就还要继续尊敬他们。因此,他们让优波离尊者先受戒,以便他们可以恭敬地向他顶礼。他们放下自己崇高的家世和众多的财富,让优波离尊者先出家,这样他们就可以放下自己的见解和我慢。

龙普查把这一点拿来教导前来受戒的和安住下的僧人们,即使语言不同,来自不同的地区,但都不要执著于此。去“Miang” 就是去“Muang (城)”。买 “Kia” 就是买“Kluea (盐)”。这就是一些名词概念,意思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没有哪种语言更好。至于我们可以吹嘘自己的地区,而看不起其他人。世间社会就是这样的,对吧?富人可能看不起穷人,高学历的看不起教育程度低的人,地位高的(有高职位和事业的人)就看不起没有地位的,就是关于这些财富、地位、赞誉和快乐,等等。

因此,谦逊会带来明显的特点——谦逊的行为举止,言语和心,还有随喜心,这些符合喜心的原则,可以培养梵住成为无量心。如果我们有谦逊、有善语、有慈爱、有悲悯、有一颗温和同情的心,那就是随喜心。如果能做到的话,就可以引发深定,这不是容易(简单)的。因此你可以看到那些进入佛教的人的特点,你注意到吗?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欧洲人,美国人还是亚洲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会有法在心中生起。他们会有谦逊——谦逊的举止,谦逊的言语和谦逊的心。就那样的发生在布施,持戒和禅修时。

他们的心受到陶冶,尊敬长辈和尊重有戒有德者。听闻佛法后,他们不会紧抓着世俗的资历,也不会因家族、财富、家族显赫、富裕、相貌好、拥有知识能力地位或众多追随者而自以为优越。因此,我们看到来寺院的居士,在世俗意义上可能有好的家庭背景、财富、知识、地位和能力,但在寺院里,他们把这些放在一边。放下我们所拥有的种种世俗名相,感觉轻松自在,就可以与那里的团体相处融洽。

如果执着我们所拥有的,沉迷其中,就会一直执著下去,而不会意识到它并非永恒和持久。尤其是“诸行”——它是无常的。当“行”无常时,因“行”而存在的其他事物也是无常的。它们可能改变。一位亿万富翁,在有朝一日可能一无所有。某一天贫穷和匮乏,但某一天可能变得非常富裕。有些人毫无地位和身份,但有一天可能身居高位。而身居高位的人有一天可能失去一切,包括跟随着。这是不确定的,这就是世间的状况。

因此,我们无法执著于我们所拥有的。就算拥有时,我们也不能看不起别人。相反,我们应该利用我们所拥有的来造福(给别人带来利益),对他人慈悲为怀。越是温顺谦逊,别人就越尊重我们, 越能接受我们的优点与善。这很重要。因为如果一个人固执傲慢,那会发生什么呢? 哪怕面对我们的朋友,也可能导致友谊荡然无存。我们可能会对朋友发一些不应当的无名火,彻底伤害了朋友,伤害了友谊。或者说我们可能不会有好结果,我们吹嘘与固执,就会失去我们的长处或优点。

就像我们中有些人出生在高贵家庭,有些人很富有,但也许不能在学业或生活中取得成功,因为固执和自负,不肯听任何人的提醒和建议。许多人有钱就挥霍无度,直到倾家荡产。在佛陀时代就是这样,今天仍然如此。或者在团体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吹嘘和摆架子,喜欢行使特权而无视纪律,这会导致分裂不团结。因此规章制度与戒律,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就像把各种鲜花编成花环一样。

那么,治愈固执和自负的方法就是我们要有善知识来提醒,从而养成良好习惯。例如我们有老师,僧人要跟随戒师指导,戒师帮助我们去除烦恼,使我们不至于成为傲慢自负的人。如果一个人缺乏智慧,不听任何人的话,对吧?当人们赞美和纵容他们时,就很容易迷失。而这种人往往喜欢那些厚颜无耻的来奉承他们的人。这样工作和事业就可能毁于一旦,因为缺乏仔细考虑事物的智慧。迷失在世间的得失、地位、赞誉和幸福中。没有思考这些事物属于世间,是世间的幻象——利得、损失、名声、讥嫌、指责、称赞、快乐、痛苦,这些生起时,就应谨慎(警惕)。这就是自负、吹嘘、不谦逊的危害。

至于“尊重”,如前面所讲,是指肯定他人的优点长处,以真诚和深刻地表示尊重。因此尊重是指深深扎根于内心的善,使人有一颗温和的心,不刚硬或粗糙,而是细腻,高雅的心。这很重要。当我们有这样的尊重时,我们就会有美德和慈爱,不会想着去挑别人的毛病,不会想着贬低他们的善行,不会想着与之竞争。这是有美好的德行,看到的是善,现在被称为“正向思维”。

我们不断的训练正向思维,就会带来快乐。不断的正向思维,本身就是慈爱。当我们有这样的慈爱时,就能轻松地与他人相处。人与人之间有相互的慈悲,总是看到他人的善,而不是看到他们的过错,我们的心就安然自在。看到别人做过的善行和美德,我们情不自禁地接受和赞扬他们。通过身口意,真诚而非虚伪地赞叹和尊敬。我们的心就是带着尊重的随喜心。多多实践,它会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中。经常这样做,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善,崇高。

因此,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完全丧失幸福。让我们这样修行。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尊重,它就会从我们的脸上表现出来,眼神会明亮,面容会美丽,我们的智慧也已经提升了。尊重和慈爱的好处是会让我们可爱,讨人喜欢和体贴。别人也会尊重和赞美我们。我们获得身心的快乐,没有麻烦,与任何人都没有危险或敌意。有时,即使我们为别人做了好事,但他们没有以善意回报我们,我们可能会有点伤心。用现代的说法,我们可能会感到有点“(noy) 恼火”。但能够守住那个原则,我们不去责怪他们。我们行善,已经得到善报。他们不回报我们的善意,我们不用去关注那些。

因为在世俗社会中,有无私慈爱的人是很少的,懂得感恩回报的人就更少。事情就是这样子,每个人都有自我,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因此当我们来修行时,无论做什么,当我们有善行时,,别人可能会在困难时帮助我们。我们就可以渡过难关,从不缺少支持者和帮助者的照顾。因此,我们不要动摇,要好好地建立正念,做一个不放逸的人。这样做,我们的心就会有细腻的智慧。

我们将在每一世都投生于高贵的家庭,直到证得涅槃。这就是尊重和谦逊的区别。讲这个是为了让我们有所思考。总之,认识并肯定到我们在他人身上发现的优点和善,我们为他们的优点与善而欢喜,尊重和谦让他们。谦逊就是让我们的心谦卑,身口意谦逊,不自负,不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这些都是我们生命里的祝福。

佛陀曾开示尊重、谦逊、知足和感恩是至高无上的祝福。修行者应遵循这些。我们将拥有美德、布施、持戒和修行。最终,我们每一位都将彻底具足见法的智慧。

祝福大家。

月明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