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分为三部分:律藏、经藏(包含各种经)和论藏。这三部分都是佛陀的教导。藏《Pitaka》一词指容器或篮子,或者我们在现代可以说是三个类别。经典的经律是在佛陀涅槃(入灭)三个月后共同默契口述结集的。佛陀曾预言阿难尊者也将证得阿罗汉果。此时,由大迦叶尊者带领的僧团,连同其他499位比丘,都是具有四无碍解智和无上智慧与冥想的阿罗汉。他们等待最后一位阿难尊者也证得阿罗汉果。这是因为佛陀的话是无与伦比的——他的预言从未错过,所以大家都在等待。终于,在90天结束的最后一天,阿难尊者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那并非在他站立,行走,或坐卧时发生,而是在他刚刚躺下休息的时候发生的。然后他加入了结集。
有一个神奇的故事,说阿难尊者从地下冒出来,显示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这是经中所说的。这佛典的编集大会使用吟诵和遵循相同的模式来审查,集合及归类三藏。优波离尊者精通并背诵了律藏;阿难尊者精通经藏。无论佛陀到哪里去教导,阿难尊者都请求佛陀开恩,请佛陀在教导完之后,再为阿难尊者重复一遍。否则,如果有人问,阿难尊者和佛陀那么亲近,怎么不知道佛陀在哪里教导了什么,那就麻烦了。阿难尊者非常有智慧及聪明。因此,他必须背下佛陀所有的教导。他必须有极好的记忆力才能参与排练。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佛陀涅槃后才证得阿罗汉果。如果他之前就证得阿罗汉果就会放下一切,不可能记得这么多了。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这次排练如何让佛法流传至今。后来还有第二次及第三次结集。但是第一次,阿阇世王是赞助人,排练是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的七叶窟进行的。五百位比丘住在一起,每天都需要供养食物。会议持续了很长时间–七个月才成功将佛陀的教导归类。
现在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也需要进行内心的排练。外在的排练,比如整理工作,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或者在家里,整理打扫自己的住处,让它井然有序,整洁干净。如果环境整洁干净,我们很容易看到蚂蚁路过。如果我们不整理,到处都凌乱,白蚁可能在我们没注意时就爬上来了。等我们发现时,它们可能已经蛀蚀了很多木头结构,因为我们之前没注意到它们。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住所整洁有序,无论什么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明显。我们可以保护我们的家,它整洁宜人;工作场所也舒适宜人;适合工作。
那么内心呢?我们也需要改进和修复内心。我们刚出生时,对心理状态还没有太多认识。婴儿的眼睛还很天真无邪,但烦恼已经潜伏在内。最初,婴儿对世俗的心理状态还没有太多认知,新生儿的目光是纯真无邪的。然而,随着他们长大,烦恼逐渐地影响着心。自我意识逐渐增长,眼神开始改变,或多或少,取决于影响我们心灵的烦恼。如果我们的心智力量不足,就会随着烦恼走。眼神可能变得闪烁不定,狡猾或残酷。许多东西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出来,这些眼神源于一个充满烦恼的内心,它透过眼睛表现出来。
当烦恼生起时,我们从不清除它们,因为从出生起,我们就一直被自我所困扰,而对此一无所知。这是我们的父亲,这是我们的母亲,这是我们自己,这些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总是追随烦恼的情行事,直到我们看到了苦谛——苦是什么样的。比如,我们为什么会痛苦?我们需要找到出路。然后我们学习,以找到走出苦难的正确方法。我们必须按照佛陀的教导修行。我们需要找到三藏来学习和研究,或者跟已经依三藏修行的禅师学习。他们已经在内心浓缩了三藏。如果我们自己尝试学习三藏中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将需要极长的时间。但据说,当一切都浓缩时,教义只是:色(物质)无常,心无常,都是苦,无我的。
关于布施,布施的利益,持戒和修行-一个人将转生天界,得到快乐和满足。但佛陀也教导了天界的弊端,它们仍然是无常的。那种快乐的心理状态是无常的。我们必须修行,让心平静安稳。这被称为出离(nekkhamma)。持八关斋戒。外在的出离是指心仍然散乱时;内在的出离是训练心成为宁静,隐退的。或者成为梵天,心安住于喜悦,极乐,一境性。有寻、伺、喜、乐、一境性——心像梵天一样安住。起初是世俗的梵天,世俗梵天一词意味着还可以再转生为天人或人。 如果是出世间的梵天,从不还果向上,就没有”家”可回了。不需要再转生为天人或人。
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完全认识到作为人的存在是痛苦和艰难的。不会再转生为人。或者一个斯陀含将再作为人投生一次——在那个投生之后,即使生为天人,也不会再堕落到更低的境界。可以在下一世证得涅槃。一个灵性成熟的须陀洹可能再作为人投生一次,也可能不再投生。如果生为天人,可能会在天界证得最终解脱。或者可能在这一世人生中证得,因为烦恼已经减轻。因此,一个不会再在人间投生的人可能再投生为天人一次,然后继续向上修行,累积功德。
就像当今时代的帝释天,他是天界之主。作为帝释天之后,他将逐步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直到不还果的梵天境界,然后他将进入涅槃。像这样的例子,这取决于心是否善良。因此,修心过梵行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平静,清除混乱的心。一个沉溺于愉悦的心被称为感官之欲;一个充满恶意的心被称为恶意。一个心烦意乱的心;一个充满怀疑的心。不要与任何形式的妄想纠缠,只专注于呼吸,一个对象。将初步和持续的思维用于呼吸。反思身体终将死亡;只是一堆元素。将思维用于禅修对象,是平静心灵的一种方法。你会发现喜悦生起,你会看到生命就这样一直流逝,有这样的老、病、死。100年前的人都已经去世了,再过100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的人都不会在了。
现在我们做一个内心排练,心变得更加平静,开阔,对佛法的理解更深。当理解加深时,痛苦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我们这些崇敬佛教,崇敬觉者,开悟者,喜悦者的宗教的人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有信心。有些人每天都可以供僧,即使下雨,他们仍然出来供僧。我们经常做的功德,反复做的善业会成为习惯性的业。当我们忆念这些功德时,我们清楚地记得。看到一排僧人托钵,感到敬佩,供僧并感到满足和快乐。一想到这些,人就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这也是一种积功德的好方法,这也是一种内心排练。
如果我们贪欲很重,那就像在心里背负着重担。有了嗔恨和愚痴,全都是沉重的东西。五蕴本已是负担,然后我们还执著它们为我,所以非常沉重。带着这种沉重死去,我们会去哪里?我们会进入一个沉重的地方,不舒服的心灵沉重。如果我们修行到身心轻安——当身体死时,它已经轻安了,此时此刻就很轻安。当一个人死而转生为天人时,在身体死亡的那一刻,身体是人,但就心而言,从人过渡到天人。
它已经改变了,因为我们做了排练。我们知道人是什么样的。我们想成为天人,大师说,我们必须行善——布施,持戒,修禅。然后我们就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这很重要,我们认识到这是排练,这是打扫家。然后我们改革各种事物,让它们变得更好。因此,在这一生中,很多已经过去,让我们在当下建立自己。忆念我们所做的善事,所造的善业,在当下也要努力行善。
展望未来。无论如何,我们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暂住。伟大的长老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主宰,他们唯一的主宰是自己——衰老,疾病和死亡才是主宰。无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多少,每个人都必须离去。它是主宰,我们无法与之抗衡。如果我们无法抗衡,不如接受它。这很正常,不要抗拒,这是自然法则。
佛陀教导我们去见平常心,所有八万四千法门,让我们见色心的常态。现在被烦恼束缚的心是见不到平常的。当它喜欢某样东西时,就会执取那个东西。这成为痛苦生起的原因,因为这不正常。我们需要修行,这才正常。乐生起——正常;苦生起——正常。认识这一点,觉察这些心理状态。当我们理解时,我们的心是中性的,有喜悦,对佛法的理解,有快乐和满足。
这就是见法的方式,不多。明白吗?让我们让心平静,如果心不平静,就会生疑。在哪里?我们想见法,但在哪里?我们如何正确做到?现在,当心平静时,身体轻安,心轻安,我们会看到纷乱的想法从心中生起。当我们认识到我执已经生起,就教导这个心——它是不确定的,无常的,不要执著。如果心想起过去的心理状态,我们说那不确定,无常。未来也不确定,无常。无论生起什么心理状态,都要审查它。然后心在当下变得宁静安住。
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内心排练,不喜不厌。以前,心会喜悦,会繁衍我执。。。想再次拥有那种喜悦。或者再次厌恶,不喜欢某些东西。因此,我们所有信奉佛法僧三宝的人——在这一生中,我们是有功德的。努力改进,修复,修我们的心。最后以正见,我们改变错误的见解,没有真实的我,心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仍然依靠这个身体和五蕴继续做善事。我们明白没有我,但仍然用它来行善。以前,我们认为有我,在烦恼的驱使下行善造恶,制造混乱。整个世界因为这种无明而混乱。
愿你们都精进修行,在佛法中兴盛。愿你们都增长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