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已经听说过佛陀佛陀说法的第一部经典《转法轮经》。简短而简单的信息是,一切自然生起的事物也会自然缘灭。这是一部关于智慧的教导。禅宗教义,禅宗派别,都是在宣扬智慧。事实上,佛陀的说法侧重于智慧。他给弟子们简短的开示让他们思考和反思,让他们在那一刻就能轻易获得洞见。这是因为他们在修行上已经非常成熟。他们的定力强大,信念有力——他们已经具备了所有必要的能力和力量。五力,五根能让他们见到真理,证悟的正法已经在他们内心圆满具足。

他们训练有素。佛陀不需说戒律或禅定。相反,他直接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让智慧生起,这样他们就能立即认识到真理。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例如,当我们学习禅宗时,我们会感到喜欢,因为它的捷速。认识和证悟很快就发生了。它非常符合我们的心意,与我们的烦恼最为契合。但是我们不明白一切法都是从因缘而生。他们之所以能进展如此迅速,是因为他们已经打下了基础。

在阿若憍陈如尊者的最后一世,他是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已经训练了禅定。作为一个奉行梵行的婆罗门,这表明他的戒已经确立。他的定力已达到最高境界。剩下的就是智慧——他还未彻底觉悟。他必须等待佛陀证悟,然后稍微教导一下。有了这个,他就能认识到真理。其他四位苦行僧也是如此——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在他们的最后一生,他们仍然需要修行很长时间。在前世,他们已经积累了巨大的波罗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如此迅速地认识和证悟。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看因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因缘。就像我们在寺庙或家中每天禅修一样,我们每天都禅修。这就是先建立因缘,直到它完全具足和准备就绪。也许在这一生中,我们有机会聆听佛陀的教诲。我带来佛陀和大师们的话语供我们付诸实践。如果我们聆听,然后相应地思考和修行,我们也许能够在刹那间见到法,认识真理。但必须先建立基础。如果我们还没有打好基础,佛陀就会说布施,持戒及其利益。

布施,持戒和禅修会给心灵带来快乐,轻安和舒适。他说那种快乐的过患是为了说服心灵去修习出离(nekkhamma),意思是禅修。禅修就是出离。当我们克制内心对愉悦感受和喜悦的增生,如果我们有力量,我们就以身语意持守出离。但我们还看不到危险,还无法修习出离。所以即使我们听闻四圣谛,我们仍然不见法,不证法。因为我们的波罗蜜还不圆满或不够,但每个人都想快速达到。如果我们不创造因缘,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按照条件建立因,就像波罗奈城的富商之子,耶舍。他已经创造了因缘。

所以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还没有见到法,还没有证悟真理,我们需要先累积和训练,以增强我们的心力。心力在什么方面?我们已经持之以恒地布施,我们再加上持戒。正念和定力需要进一步发展,以产生智慧。智慧是对五蕴如实彻底的了知和理解——名色不是自我。你看,他突然就明白了。即使是居士,无论知识多少,只要有智慧,就能见法证果。

就像大乘修行者,六祖慧能大师。因为父亲在他三岁时去世,所以以伐木为业。发生了什么?他听到一部关于空性和无我的经文。他思惟后就完全明白了。你看到了吗? 他是个居士。他问那部经是在哪里学的,哪座寺院。然后他就前去学习。他留在厨房,负责煮饭和砍柴供养全寺的僧众。后来他听到一位长老僧诵读偈颂:”如果心上覆盖尘垢,就努力擦拭那面镜子,使之明亮。” 这就像内心被烦恼侵入——思维之后,心就会清明。他明白长老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他就请一位熟人帮忙重写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就是无我(anatta)的本质,他证悟了无我。五祖知道此人已经证悟了法,就任命他为六祖。

但如今可能不一样了。他们可能根据经论知识而说,,根据对证悟的臆测来说,什么是涅槃。我们可以听,但这与过去不同,过去他们会以真理而说。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这样看呢? 我们也听关于空性的经文。我们诵念名色是无我的。我们每天早上都诵念:“色无常,色非我,受、想、行、识无常、苦、非我。” 这是我们诵念然后思惟的经文。色真的无常吗?色是苦吗?色真的无我吗?让我们思惟,就像大乘佛教派提供思维来观照和证悟佛法一样。证悟可以通过对话和质询而发生。

事实上,这就是佛陀最初教导五比丘的方式。“色是常还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吗?” 比丘们回答:“无常”,“无常的是乐还是苦?” 他们回答:“苦。” 什么是无常,苦的,并且变化的可以当作自我吗?” 这是无我,对吧?是的,就是这样。

听闻佛法,如是思惟,讨论——他们的定力汇集,戒定慧集合。他们成为阿罗汉。这就是讨论,问答,导致即刻的证悟。如今我们可能认为禅宗已经准备好通过智慧来证悟。佛陀问梵志尼犍,他来到灵鹫山寻找一个没有死亡的地方。佛陀对他说:“婆罗门,你以前也在此死过。” 梵志听后沮丧。然后佛陀问了他的见解。他有一个见解,凡是愉快的,他就喜欢;凡是痛苦的;他就不喜欢。无论是过去的尼犍,还是今天的人,一直都是这样。但是佛陀追问:“你喜欢老病死吗?”“不喜欢。” “如果你得到不喜欢的,会是快乐还是痛苦?” “痛苦。” 仅仅这样,他就明白了。我们不能只接受喜欢的。我们也必须接受现实,我们无法逃避真相。凭此,他见到了法。

因此,我们听到的,要拿来思惟以获得清晰的理解。如果我们的波罗蜜圆满,我们现在就能见到法,以我所讲解的,带来佛陀的教导。今天,这可能是一个思考的题材。思惟后,可能会见到。那些有更大波罗蜜的人,可能证悟更高的阶位,乃至阿罗汉果–如果他们的波罗蜜已经完全成熟的话。如果尚未圆满,它仍是不成熟的,需要先成熟——就像芒果还是生的,尚未成熟。未成熟的果实需要先成熟,然后果实才能食用。所以这就好比我们需要勤奋地积累和成熟我们的波罗蜜。每次禅修都是为了成熟波罗蜜,培育和滋养,以便我们的心进步,智慧增长。

用心聆听会生起正念和智慧。心变得明亮和喜悦。听闻佛法是有功德的,因为法流净化心。我们可能处在心仍然浑浊的阶段,所以我们必须先净化心。如果有什么粘附在心上,像尘埃一样遮蔽它,我们先试着擦拭它。为什么呢?因为心还在,烦恼还在,直到我们看到一切都不存在了;一切皆空。那时烦恼就不能生起,就好像我们没有心一样——心已成为无我,那么心中就没有任何痛苦。

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现在,我们先尝试去了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努力擦亮它。努力听闻佛法,努力布施,持戒和禅修,直到我们看到心只是心,不是众生、人、自我。然后我们就能证悟无我。所以听闻教诲和讨论佛法是好的。思惟它,这是让我们知见佛法的方式。让我们现在保持耐心,坚定地努力。愿你们都能成功地理解佛法。祝福大家。

月明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