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佛陀首次对五比丘开示后,然后在鹿野苑的森林度过了第一个雨安居。雨安居持续三个月。这个习俗是有因缘的,有必须要安居的原因。通常,在雨季的安居期间,正是种植的农作物的生长期,是水稻破土、发芽、开花、结果的时间。在佛陀时期,大家出行都是沿着田埂或者是马车的路径来行走。而且可能走很长一段时间,才会遇到另一条马路。大多数时候都是茂密的田野。出家人的出行,会造成损害——损害到居民种植的正在发芽的农作物。这就是比丘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外出远行的一个原因。佛陀不想给居民种植的农作物造成损失,出于这样的考虑,认为教众不应该在这个时期出行,所以就产生了雨安居的规定。

但是比丘还是可以外出的。如果在外不超过七天,这同样是没有缺失戒腊。比如去照料住院的比丘,或是生病的父母,或者比丘所剃度的弟子想要还俗,那么为了教内人士的利益,可以外出去教导去给予佛法,出于这些考虑都是可以的。或者弟子要做大功德,邀请比丘去应供。这样也是可以的。另外,还有一些情况,比如在雨安居期间遇到大洪水,比丘也应当离开,去别的地方居住。遇到了一些灾难,让那里的居民全都迁移走了,比丘也没办法居住。这是因为遇到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那还要讲到,遇到强盗侵害的危险,野生动物侵害的危险,也是一样(可以离开安居的地方的。)

趁着雨安居的机会,比丘要复习戒律的内容和禅修的内容。至于居士,进入雨安居了要持五戒或八戒;或者要下决心:每天坐禅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争取每天都供养钵食。努力的发展正念,至少要在日常坚守五戒,在佛日持守八戒。有些地方的居士。佛日)持守八戒,并跟着比丘一整晚不睡觉的禅修。这样也很好。发愿诵经念诵,有些人可能念108遍的佛随念“Itipiso” 有些人可能念诵9遍18遍“胜利之阵 偈子Jinapañjara Gāthā”,像这样子种种。取决于每个人努力的想让心进步的决心。

要进入雨安居时,比丘会有一个表达敬意,柔顺谦恭的习俗。比如礼敬住在那里的长老,会长。寺庙的比丘,要礼敬在村庄里的会长。县、地区、省(府)的,大家都要按照戒腊互相礼敬。被管辖区域内的,要去礼敬做作为组织管理者的会长——是他们带领大众走在正确的道路,就是这样。巴蓬寺那时候,是六月十六,大家都聚在一起,有机会到龙普查的寺庙,(礼敬他后)分开去过雨安居。他带大家去礼敬感恩省府的管理者/会长,就像这样。不管我们在哪个省府,僧团有这个修行的习俗,也是训练柔顺谦恭,就是去礼敬负责管理的会长。这样才是有组织的。柔顺是佛陀教导的《三十八最吉祥》中的吉祥之一。当心柔顺、谦卑、恭敬,即使心里有什么样的学识,但我们都是收敛着的,放下,不执着成为知见和我慢,这样的柔顺谦恭,社会就会显得令人敬佩、规整、和谐。

入雨安居时,要做好决意和发愿:该如何度过雨安居。如果是念力很强的比丘,他可以发愿不让自己的心跑散出庙外(不去想庙外的事情),想的只是庙里的事情;有一些更厉害的,不断增长正念,想的只是他孤邸内的事情。这个必定是有波罗蜜的,可能要成为阿罗汉了;还有一些顶级厉害的,正念只在自身而已。这个要有禅定安住在一处。如果做到的话,就是我们参照的榜样:我们要让正念坚固起来。因为现在,我们的思维意识无处不在。我们收到了很多的新闻信息,当收到很多时,我们就知道一切。但是那些知道的东西,会损害我们的禅定和智慧。让接收知道的少一点吧,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接收少一点吧,让意识上的接收也少一点吧,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修行。

就像念头减少了,我们就用“佛、法、僧” 心就能宁静。如果我们讲得太多,心就不宁静。我们要下定决心少说话。像在庙里,有些比丘决意整个雨安居期间都不说话,像这样子。因为话说得太多了,散乱就多,自我就多。对吧?色、声、香、味、触、法,念头就是法尘。法尘-就是想了就去说,这就是关于 “自己,自我? 的事情了。我们收摄、少语,就能够观心,就看到念头产生了,就能看到它不是我们,不属于我们的。仔细地想想,这个念头是来自于迷失造作了的心,是“行”(行蕴)。想好的是,想不好的也是,是“行”,功德的 “行”,或罪恶的 “行”。(是造作,善的造作,或恶的造作)这个是罪恶的,我们扔掉;这个是功德的,我们去做。但也要以放下的心去做,即使还未能做得到,我们也会这样修行。

在雨安居期间,就有时间,我们要尽全力的去做。出了雨安居就有很多事务和很多职责。出家人,居士都有很多事务,这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来训练,要训练的能把心发展的更为完善。我们不断的这样练习,每天、每月、每年的练习,心就越来越完善。心就会越来越了知,越来越理解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有了智慧。必须要有智慧、知识、洞见(全知),最高的就是对诸行的洞见——即色法和名法(物质和精神)的真相。把听来的智慧,拿来思维,思考,这个是修行的部分。

至于,我们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也要用到正念和智慧。来自工作或拥有各个研究领域的知识,我们利用这些知识造福大众。比如我们在各种学术原理,医学方面进行发明创新。教育能使人具备道德,同时又具备知识,这就更好了。因此,进入雨安居,比丘需要学习直到彻底理解佛陀无上正等正觉的教导。

禅定是怎么样的?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二十七条戒,要温习戒的内容。居士要温习五戒、八戒;沙弥要温习十戒;比丘要温习二百二十七条戒律,要有进一步的理解。因为,戒律会带来快乐和宁静。哪怕是八岁儿童和十二岁儿童共在一起,八岁的孩子还不太懂事,但十二岁的孩子已经懂事了。但现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太快了。以前呢,处于玩耍年龄的儿童很享受玩具带来的乐趣,那些玩具都容易找到,价格也便宜。就不需要互相竞争那么多,因为可以容易找得到。但现在社会发展了,小孩子也有手机作为玩具。他们争来斗去的,力气大一点的就欺负力气小一点的。甚至,十二岁小孩伤害八岁小孩直至死亡的事情也是有的。这太可怕了!没有戒,没有分享,就那样啊。

进入雨安居,我们互相要分享,分享外在物质、物品、器具。居士分享和供养食物,比丘也分享他所拥有的东西,可以把居士供养的四资具再分享出来。有法的就给还没有法的分享佛法。阿姜教授弟子们各种知识,弟子学习以后就会恭敬,恭敬所有学习到的:恭敬佛教之主——无上正等正觉;恭敬佛法——无上正等正觉的教导;恭敬圣僧——无上正等正觉真正的弟子;努力的学习戒学章节——这是恭敬戒律。重要的是我们要恭敬,不放逸。

不放逸是不死之道,放逸是死亡之路。这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最后的教导。如果我们不放逸,我们学习戒、学习定、学习慧。作为小孩,就要把学业的种种学的通透明白;作为大人,也还是要继续学习,为了用于工作,为了维持我们的生机,从而对工作职责上的学习,这个真是学无止境。这两边,居士也好,比丘也好,要一起下定决心,要修个明白。并且有智慧引领我们的各种工作,我们就会走在正确的道路。这个世上有些人,无法拥有和别人同样的道路。很多人要接受自己的果报,不能选择所走的道路。但是有些人,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可以成为人,可以成为天神,还可以训练禅定成为梵天。但是,因为迷失,带向了错误的方向。可以带来财富,但带来财富的方式却是不正确的。没有戒,没有法,获得幸福,但不长久,就得承受没有戒的过患(后果)。

但是走在正道上的人,走在让心宁静的道路:布施、持戒、修行——就是我们决心发愿的那样。正确,不迷失,不被烦恼带向低级的道路(恶趣)。比丘坚定的在正确的道路上修行,行禅、坐禅、早课、晚课,有些人在整个雨安居期间不躺下睡觉(不倒单),只吃托托钵时由供养者放入钵里的食物。小心收摄着内心,这个就更细腻了,收摄自己的内心从而达到宁静。像这样等等。

关于雨安居,今年的比丘、所有居士,一起下决心,每一位都好好修行。祝福大家!

月明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