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出生后,必须学习。每个人都自然地拥有 “自我”。有些人工作,有些人遇到佛教并理解苦、集、灭、道。他们寻求逃离痛苦,寻找真正的快乐的方法。这是来到的禅修的阶段。禅修就是提升发展,使心在布施与戒中繁荣。关键是训练心达到平静,获得宁静,因为我们训练而获得喜悦和满足。我们在今生和前世修习的,今生能轻易做到。但有些人,心总是不断地游荡。不要减少你的勤奋努力。即使心不平静,也要继续努力。总有一天,我们的心一定会平静下来,因为我们有坚定的信念。不要灰心。要对圆满觉悟的佛陀的教诲有信心。世尊的法能真正让人解脱痛苦。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冥想。
因此,一个人有多少信心或努力取决于他累积的修行。如果我们的心有智慧看到心灵平静的益处,它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不需要勉强。在某个时刻,冥想会变得舒适。它会自然发生。我们根本不需要命令任何事。心本身会说何时该经行,何时该坐禅。关键是在白天保持正念和清晰的理解,从醒来到入睡,都要保持正念。
现在,布施还需要存在吗?是的,它仍然存在。持戒仍然存在。就像在家女众毗舍佉,富有的给孤独长者——特别是7岁就见法成为预流果的毗舍佉——布施对他们来说很正常,持戒对他们来说很正常。他们可以成家。只是观点改变了,认为色身和心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它们是无常的,注定要改变。但对这个身体的满足和喜悦仍然存在。这并没有损害。它处于道德的层次,五戒的层次。因此,我们在家人也有机会毫不费力地知见佛法。给孤独长者的许多随从都证悟了佛法。频毗娑罗王的许多随从都知见佛法。为什么? 因为他们已经造作,积累功德、布施、持戒和禅修。所以我们要努力修福,供养僧众。有机会时,要尽可能地训练我们的心。
每当我们看到老人、病人或亡者——尤其是每天都能看到的医生和护士——要思惟生命。每一个生命,我们的或他人的,都是如此。我们将逐渐理解这个身体由什么组成。当我们第一次听说这个身体是疾病之巢时,我们还很强壮。我们不明白它怎么会是疾病之巢。我们还没有生病。听到它,我们认为是别人的事。当疾病发生时,它遍布全身。但我们不认为我们也会变成那样。即使我们知道,我们也许概念上知道,但不是以智慧知道。现在,要以智慧知道,心必须平静,内敛。我们将直接知道这个身体只是生起和灭去,生起和灭去。我们看到生灭。这个身体是如此可怕。它们是疾病的住处。疾病从哪里生起?就是在这个身体中。
佛陀教导我们要警惕。佛陀用他即将入般涅槃的身体来教导我们,“比丘们,那些看到轮回危险的人,无论是比丘还是在家人,都应该建立在警惕之中。有为法以衰败和毁灭为本质。” 我们可以用这个来每天提醒自己,“随着日夜的流逝,我们现在在做什么?” 我们还能活多久?它转瞬即逝。一眨眼就是白天,然后是一个月,然后是一年。有黑暗和光明如此。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会拥有什么?人可能拥有很多或很少。但世界始终在旋转。时间不会停止。如果它快速旋转,我们会看到,哦,它已经进入死亡了。如果我们以洞见看,我们就这样看。它是如此之快。
我们坐在这里的人,一眨眼我们已经60岁了。50岁,60岁,70岁,或即将80岁。如果我们还年轻,我们可能觉得它还很遥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我们觉得它变快了?大自然在提醒我们要警惕。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体开始疲惫了。这很自然。有时人们互相问,“你还好吗?” 我们鼓励地回答,“是的,很好。” 但实际上,那种健康每天都在减少。它不像以前那么好了。但它还没有受到太大损害。它仍然可以忍受。这些五蕴仍然可以忍受。如果它们不能,它们就必须破碎。
现在,学习产生智慧,根据现实理解诸行无常,改变邪见为正见, 我们可以(看到)它不是自我。如果我们看到这一点,就好像我们看到了佛法,看到了真理。这种我们执著的自我观,我们看到它不是自我。“执著”这个词,它根深蒂固。没有人想要它。如果我们知道执著就是痛苦,执著自我就是痛苦,执著我们所爱的人就是痛苦。执著宠物就是痛苦。我们不想要痛苦。但只要痛苦的原因仍然存在,痛苦就会生起。一切现象以因为本。
如果我们不想要那种痛苦,如果我们想要快乐或清凉,我们必须学习佛法,修习佛法,从布施开始。就物质而言,首先要放下我们拥有或占有的东西。我们必须首先放下自我。持戒,我们在另一个层次上放下自我。如果我们仍然有自我的念头四处游荡,我们就放下自我。首先试着训练平静。现在有功德。布施和持戒的功德是什么?那就是产生天国或神性,快乐生起。快乐从善良、从牺牲中生起。如果我们只有贪婪,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视为自己的,它将变得越来越沉重。我们将有占有欲,有忧虑。越来越多。但当我们放下时,它很轻。这叫做波罗蜜,做善行。心轻盈,身轻盈, 善于寻求财富,并且善巧的管理财富。并不需要实现所有,所做的只是为了心里那个善的驱动,为了推动戒法和智慧的产生。
有时候,有人问到说:我们只要修行,可以吗?可以。修行去吧,进入佛法的实质。但是那些人看到不是我,不是属于我,所有的一切都属于这个世界,他们的心中就会有慈爱和悲悯,愿意分享和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这个善,并不是人人都容易能做到的。无论谁哪怕做一丁点的好事,我们也要随喜,要对他们说:萨度。每当我们看到有人修福,供养,听法,行善,帮助社会等等,都随喜赞叹,这样来树立心。如果他做得比我们更好,就更应该高呼随喜。随喜每一颗心。
事实上,每一颗心都是没有名字的。只是觉元素(知元素),依靠这个身体,所以安立了这个名字,那个名字。除去这个身体,那个心是由于无明在造作,才产生了自我。如果没有无明的造作,就没有自我,没有我,没有他;没有男,没有女;因此,我们想要抵达解脱的认知和智慧,就要随喜每一位有善行的人,并且不去给那些被烦恼压倒的人,加重负担。每个人、每颗心都想要解脱,自由自在。
但起初,他根本不知道自由怎么样的。那我们已经稍微知道了一点自由,但是别人还是被贪、被自我迷惑着、被无明遮蔽着。我们就要这样想:别人对我们生气了,我们看到他生气,就不要再以生气来回报。因为看到过患。佛陀教导说,当有嗔恨产生时,别人对我们愤怒了,我们不要再回报以愤怒。否则的话,就代表说我们的修行还不怎么样。我们要宽恕。越是我们有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能够去回击/报复下属或者是比我们弱的人,但是我们忍耐着不去做,这个做到就有点难了,不容易做到的。有能力回击,但克制自己没有恶意不去做,这个同样更难做到。
但是那些作为下属的,那些权势和影响力不多的人,无法回击的人,那是一种层次的忍耐。那对于那些权力更大的人,要有更大的忍耐,不回击,宽恕、平等舍离,不加剧矛盾,这确实有更大的功德波罗蜜了。我们就训练自己的心,恶意会越来越少,我们越是明白佛法——事实上,这个心没有自我,为什么要去对他怀有恶意/呢?都是无明在造作他的心,不是他,他的心也不想要这样,但是还在被迷惑着。有智慧的人就看到,那些被无明、欲望、执取所压倒的人,他的心还是小孩子,就原谅他,不加剧矛盾,等到有机会时就帮一把。
这些四梵住(无量慈悲)会守护好我们的心,安稳有禅定。当禅定稳固时,就会以佛法之道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会看成是一种世俗概念,心就能够解脱,看到所有的东西,仅仅是个名词。 有时候我们就去读佛法教导的偈颂。像一颗树木,我们给它起一个很漂亮的名字,叫雨树。有时候它有另一个名字,就可能叫另一个名字了。但其实他没有什么名字,没有名字。那个树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字,只是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如果想要听起来好听的,就可能叫另一个名字。
因此,当我们来学习和理解,就看到一切事物,只是名字,只是世俗概念,没有真正的自我,哪怕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那就看到佛法了。看到佛法,但还是不证悟佛法。只是把邪见改变为正见,仅此而已,这并未超出我们的能力所及。我们一直根深蒂固的这个自我、自我,你就放下一些吧,不要有自我呀——这要通过智慧。
智慧的产生,需要训练我们的定力稳固。我们这里修行的,并不只是坐着。接下来,整天都要训练正念和正知,一直思维佛法。最后,戒定慧,就会聚拢起来,就会清晰地看到,我们就对修行佛法没有任何怀疑。不亢奋,不沮丧,这是见法之道。当禅定提高,戒律也持守的很好,身轻盈,心轻盈,修行就很容易。我们努力地修行,以达到这个禅定的最初级层次。
因此,我决心每天,每月,每年的去增长善,这个是培植波罗蜜,培植心,培植心里的善,心就会越来越明亮,越来越美丽庄严,从人的心,转变为天人的心;从天人的心再转变为圣者的心 ——那就是 “高尚”。
就看到名色(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的真相,就可以摧毁邪见,驱散迷失,生起正见,这都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愿你们都下定决心。
祝福大家。
要训练心的宁静,越来越难了。就像今天求戒时,我们的声音清晰可闻:我们下定决心在佛日持守五戒,有些人有力量持守八戒——布萨八戒。戒律的力量,促进并支持了禅定的产生。禅定稳固地建立在戒之中。我们看到佛陀所描述的戒的众多利益,例如戒律有一种芳香,可以逆风而飘。能持好五戒,再进一步持守八戒,不管我们哪一生,出生在任何世界,都会拥有完整健康的器官,外表漂亮,身体强壮,并拥有内在和外在的财富。因为戒律是圣者的财富,有了内在的财富,我们才能守护外在的财富。
看到吗?那些缺失戒律的人,去往恶道,或者贪污腐败。哪怕有800公斤的黄金,最后也没有办法守护。他们拥有的财富,全部消耗殆尽。所有积累的声誉,也全部消失了。这只是关于不偷盗戒,就是这样的。每条非戒都会导致全部的损失。如果我们有戒律并且能守护我们的身口意, 这在这个世界上是了不起的(最卓越的)。
此外,我们修习禅定,觉知入息出息,努力的让心安住在当下,这个需要时间。有些日子,心能够宁静,而有些日子,心不宁静。不要灰心失望,不要退缩放弃,继续战斗。总有一天,禅定会逐渐提高。从我们完全坐不住开始,甚至五分钟都坐不住,内心充满烦热。到后来,我们能坐住了,50分钟也行,一个小时也行,几个小时也行,心里宁静了一些,所以我们能坐下来。再继续进步,我们就能坐禅更久,也更加宁静。然后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不需要打坐那么长时间。只需半小时,心就开始感到轻松。手消失了,脚消失了,身体轻盈起来,感觉身体消失了一半,感觉更加舒服。另一半的身体仍然有自我意识。继续修习禅定,它逐渐变得更加开放和空旷。感觉好像没有身体,非常轻盈。继续发展禅定,身体,就像根本没有身体了,就像是坐在半空中,这是心的感觉。这时候,我们的心很宁静。当心宁静时,我们就看到了由禅定而产生的快乐,没有愤怒,没有仇怨(害意/恶意),没有什么在心里。此刻,心中根本没有任何困扰或束缚。哪怕有烦恼存在,但此刻,我们的心——宁静。心宁静了,烦恼还没有静止,就有了如此多的快乐。
我们就来观照这个身体——我们贪爱执着的身体,就会更明白一些:这个不是我们啊。心就有了一点智慧,心就放下,心就更加的空,更加宁静。当我们看到这种深入修行的成果时,在我们心中,对佛陀教导的信心就更加坚定而深切。对佛陀的信心也更加坚定而深切,对法和僧的信心在内心也变得坚定而深切。我们致力于实践, 就像你们所有人一样。有信心的基础就是布施供养、持戒、修习礼敬佛法僧。我们以虔诚的心修行供养佛法僧。这一点也不容易。有很大的功德。
因为我们坚信布施有大功德,外在布施,内在布施,给予宽恕有更大的功德。有些人可能有更大的能量,比如捐献自己的身体。这个波罗蜜是很深厚的,非比寻常。以前有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奔”和一个叫“苏珊”的。二十多年前,他们是在送小孩去幼儿园时候偶然遇到的,相识10年,两个家庭之间,孩子之间都成为了朋友。然后,苏珊生病了。为啥,因为她的肾有问题了,身体不好。她的肾功能衰竭。现在奔有着很大的爱心和同情心,看到苏珊消瘦下来,身体的健康情况也不好了,彼此之间有深厚的羁绊、爱和同情。而在苏珊的家庭中,没有人获得提供肾脏的许可,这让“奔”产生了一种感觉,坚定地决定,以巨大的同情心,将一个肾脏捐给“苏珊”,进行肾脏移植。
他与妻子商量了这个想法。但后来他逐渐了解到,捐出一个肾,如果我们好好保养身体,仍然可以活下去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大儿子也是“苏珊”儿子最好的朋友。所以这对夫妻就给了“苏珊”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但他们相互的爱和慈悲心是深厚的。这是更难做到的另一个层次上的布施,我们称之为Upapāramī 中等波罗蜜——器官捐献的美德与圆满。(近波罗蜜)
虽然我们没有做到那个程度,我们回到普通的布施,我们诚心供养,全心的布施与奉献,当我们经常这样做时,会有什么好处? 好处将是,嘿,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拥有很多财富,要做什么来创造利益?我们将得出结论:要布施供养。我们已经看到了布施的利益。无论拥有多少,我们都会给予。我们不渴望在这个世界上积累任何财富。当心处于这个层次时,在禅修中就会更加有力。当它像这样时,我们不会太费精力去寻求财富,而是努力寻求内在财富,即训练心变得宁静。
当我们按照修行次第,很好地训练心使得更宁静时,即在当下保持正念,尽量不去思虑过去或未来。每天打坐两次,每次一小时或45分钟。当我们工作很累了,如果能坐禅让心宁静,就会很轻盈舒适,就像重置了身体一样。它本身就会休息。就是这样。身轻盈心轻盈,我们看到训练禅定的价值。如果没有看到修禅的利益,那训练起来就很难。
在白天,要有很强的正念,不要分心(不让心散乱)。尤其是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接受太多,如果接受垃圾或情绪垃圾并将其储存在我们的心中,修习禅定让心宁静,就会更加困难。少接受一点,有用的就足够了。
那家的事情,那个人的事情,那个国家的事情,有太多了。现在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如果我们去学习和研究所有这些,就会思绪纷飞,不宁静。当我们坐禅时,那些东西也跟着过来,成了我们禅定的阻碍。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在当前物质进步的世界里,
它会成为我们心灵训练的障碍。
当我们接受的很少,努力保持很多正念时,禅定就会坚定,这就看到了修习正念和禅定的利益,那是如此快乐,根本不需要有任何的挣扎。只是停止思考、停止记忆、停止造作。仅此而已,它就会宁静,自在。此时宁静的心,让我们能够了知并能够产生智慧。即使我们只有7岁,也能看到佛法。因为7岁是身体和大脑发育完整的年龄。70岁、60岁、50岁,大脑也是完整的。但是正念和禅定不足,智慧还不足以看到佛法。
而毗舍佉,尽管她才是一个7岁的女孩,但她禅定却很坚定稳固。身体和头脑已经完整的。听闻佛法并思惟,她就成为须陀洹(预流果者)。在佛陀时代,许多15-16岁的孩子都证得了须陀洹(预流果者)。为什么?因为在布施和持戒方面积累了波罗蜜。在禅修方面直到心宁静之后,学习已经达到了清晰理解的程度,就像我们在这一生中已经修行过了一样。如果有功德有波罗蜜,我们可能会明白,在这一生中,看到名色分离,不是真正的自我。
或者具备了未来进步的因缘,明天,下个月,明年,或者下一生。我们就发现,每一次有正念的修行,离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就更靠近了一步。我们应该为自己正在靠近佛陀而感到自豪,接近他的清净。我们建立自己的士气。让我们好好训练自己的心,下定决心。通过信心,让我们走的更加靠近他。
就像今天,当我们吃饭时,就可以轻松地练习,在吃饭时保持正念。咀嚼时,保持正念。吞咽时,保持正念。我们也不说话。我们会看到自己吃了多少口。这个食物对我们有危险吗?一边观照,一边让心宁静。这就已经是修行了。从寺庙回家,我们念诵“Itipiso”(佛随念)多少遍,这已经是修行了。来来回回,在寺庙里, 我们一直都能积累功德。这是来自修行的功德,我们要用心,不要去关心别的事情,只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内心。宁静的心,会引发智慧的生起。而智慧会使我们的戒律更好,我们的定力更稳固。要继续努力。
即使我们的没有达到“Upapāramī”中等布施波羅蜜的水平,但是我们虔诚的布施供养, 持戒,放下心中的一切情绪和各种外缘对象,尽我们所能修习禅定,要知足常乐,要生起智慧,每一位都要下定决心!
祝福大家。
在日常生活中,从我们醒来的那一刻起,就能看到自己开始对各种事情产生念头,想法和构思。那些行善的人也同样有自己的意图,想法和构思,只不过他们构思的是功德和善行。像说今天我们来向僧众供养了,聆听了佛法教义,坐禅,并训练我们的正念专注于当下。这是关于记忆意图,以及与功德善行相关的念头或思维。就功德而言,当我们多加思考和培养时,心就会安详,心变得宁静,摆脱了烦躁和不安,远离了恼怒和烦恼。而我们的心也根据所感知到的对象来构建思想。
比如,当我们感到愤怒升起时,我们会回想起过去的愤怒,形成想蕴,然后愤怒再次升起,恶意和怨恨又一次出现。或者我们的心又始思虑着那些我们觉得愉悦的情绪对象,这被称为欲望之念。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感到愉悦。而我们的心也变得阴郁,不再清明。这是一种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但不是内心的宁静。看到吗?我们总是在思索着愉悦的情绪,或者愤怒、怨恨、恶意的情绪。这就变得混乱,产生热恼。贪、嗔、痴就像火一样,在心中产生热量。
如何才能熄灭这热量呢?我们已经知道它很烫了,而且我们也不想要它。每次它一出现,就给我们的心带来痛苦。没有人想要自己的心是那样的。我们想要清凉,一颗清凉的心。如果我们不能训练自己的心,心就不会冷却下来。我们就会一直这样热恼下去。但当我们立志行善或积累功德时,比如供养僧团、做大功德、或通过出家修行积德。这些功德行为能使我们的心清凉舒适。
缅怀并朝拜重要的圣地,如佛陀诞生、成道、说法和入灭的地方,或菩提树,佛陀曾开示过,在他涅槃后,当阿难尊者问道应如何纪念佛陀,他说要忆念他诞生、成道、初转法轮、入灭的地方,或菩提树,或他的用品、舍利、佛塔,等等这些。这让佛教徒能够忆念他,生起信心、喜悦和快乐。这已经是功德了。这就是佛随念。
当修习佛随念时,心就会清凉宁静,远离之前提到的所有情绪。因此,这种清凉的心非常重要。我们的想法减少得越多,我们的心就越宁静、越清凉。要来训练禅定。一开始,忆念佛陀就是功德。朝拜四大圣地已经是功德了。但佛陀进一步教导说,虽然这样朝拜很好,但你还必须以修行作为供养。仅仅弯腰顶礼是不够的,你必须更加努力地修行。
这就是培养戒、定、慧。这被称为培育我们的心。我们是个体,人事。在佛教中,有圣物、圣人和圣法。当我们礼拜重要的佛教圣地并感到喜悦和快乐时,礼敬的人也是个体,这些都是修行人士。如果没有修行人士,佛教就会消失。修行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在我们心中逐渐培养法。从没有信仰,信仰会增长。从没有正念和智慧,正念和智慧也会增长。这发生在我们听闻和思考佛法的时候。
在美国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名叫牛顿的美国比丘,他曾经和我们住在这里,他是我的弟子。他回去美国了。有一对夫妻,丈夫对佛教产生了信仰,但妻子却没有任何信仰。后来,妻子开始学习牛顿比丘努力教导的佛法。又在丈夫的不断帮助下,最终妻子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信心。于是他们就一同寻找地方建造寺庙和建造宗教用品,以便修行佛法。诸如此类等等。
这就是以修行为供养了。因为他们聆听了佛陀的教法,或许是聆听佛陀圣弟子的讲法,或者是圣弟子的弟子都可以,甚至是因为阅读佛法书籍也可以,信仰和虔诚就此产生。然后他们努力的修行,就像我们在这里努力禅修一样。每一种国籍、每一种语言的人都可以修行,都可以成为宗教人士。如果没有宗教人士来修行和出家,佛教就可能逐渐的消失。但现在佛教在西方世界蓬勃发展。人们有信仰和虔诚。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从印度开始,阿育王将佛教传播到斯里兰卡和泰国。从泰国,高僧长老们又将其传播到其他国家。我们伟大的导师隆普曼和隆普查的弟子们将佛教传播到国外。这就是人们如何认识并对佛教产生兴趣的。因此,可以说,我们在泰国这里是处于源头。
我们现在知道贪、嗔、痴是火,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引起火,产生苦。我们可以熄灭这火,当什么时候熄灭了火,清凉就出现了,对吧?涅槃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仅仅是我们熄灭火,清凉自然就会出现。像黑暗一样,看到吗?如果我们让心灵变得明亮,黑暗自然就会消散。哪怕黑暗存在,当有光明时,黑暗也无法做什么事情。就像现在,当太阳升起时,黑暗仍然存在,但这个黑暗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影响,因为太阳的光芒掩盖了它。当太阳落山,光线减弱时,黑暗又会像以前一样出现。因此,我们的心必须要创造光明,产生智慧和洞见。
我们必须熄灭生起的贪、嗔、痴,熄灭热量,然后清凉就会自动呈现。我们怎样才能熄灭它呢?这是它的本性。我们必须走戒、定、慧的道路。就像现在坐在这里,我们有戒律训练我们的身和口,建立定力使心保持静止,不烦躁,然后智慧就会产生。如果心非常散乱,智慧不会生起。哪怕是对儿童来说,当有正念和智慧去参加体育比赛时,他们也能获胜,得到奖牌和奖杯,或者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安全。
这里有一个例子。我们可能读过那个事件,发生在2024年7月30日,在中国浙江省的衢州市。在孙女回家的路上,孙女放学后,和爷爷一起回家。但这是很自然的事,有时候就会发生。这个只有八岁的女孩迷路了。和爷爷走失了,她没有办法联系到爷爷或家人。但这个孩子非常机智聪明,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她首先有了正念能想起来,她想起了什么?想起 妈妈曾经教导过她,如果有问题,就按取款机旁边的红色按钮。这个小女孩记住了。回想起妈妈的话。有正念去解决问题,保护自己。她走到一台取款机前,立即按下妈妈教过的那个红色按钮。这个按钮连接到银行的报告中心。随后银行通过那台取款机检查并联系她。这时,一位名叫周东平的工作人员接听了电话,温和地安慰孩子,问她是否记得父母或爷爷的电话号码。这个小孩记不住,没有记得。
所以如果我们有年幼的孩子或孙子,最好把电话号码写在孩子的包或衣服上,这样以防万一。甚至我们可以在孩子所有的衣服上都附上电话号码。买小孩衣服时就把家里的电话号码写上去。随时看都能看到。如果孩子迷路了,告诉他们记得翻看这个号码。这样,他们就能联系大人寻求帮助。但是这个孩子没记住。银行该怎么办?那工作人员试图安慰小女孩,看到吗?此时小孩开始怎么了?她开始感到害怕、困惑、恐惧和焦虑。
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这种情况,对吧?小时候,去上学,当大雨倾盆而无法回家时,我们变得害怕,哭喊着要找妈妈。尽管我们觉得“为什么要哭呢?” 但有什么告诉我们说:应该哭,我们就一直哭个不停。孩子们就是这样。有时他们会有意识地想,“哦…可能应该停止哭泣了”,但因为小孩觉知还很薄弱,烦恼就会把我们拉走。这就是为什么工作人员试图安慰孩子,告诉她:“放宽心,放宽心。” ‘放宽心’ 意味着让心保持平静、冷静和安宁。不被困惑或恐惧所扰乱。他联系了警察来帮助这个孩子。最后成功联系到她的亲属,孩子安全获救了。
这种平静和冷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修行的,就是训练心灵从烦躁中平静下来。暂时远离热恼,暂抑制烦恼。然后我们就要来研究是什么造成痛苦——贪、嗔、痴的。我们认为我们的存在源自于执着执取,有自我就是产生贪嗔痴的原因。我们就来修行以放下自我。布施、持戒、修行而产生智慧,心就会清凉。看到吗?刚开始修行时,内心会一点点的清凉,我们称之为涅槃。它并不远离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清凉,涅槃就在那一刻出现了。坚持这样努力修行,当我们坐禅直到内心的清凉呈现时,这是奇妙的体验。
有时感觉像在空调房里一样清凉。这种清凉在心里。走路时清凉,坐着时清凉。也可能持续好几个月。这就是禅定的奇妙之处。这种清凉来自暂时抑制烦恼的宁静。虽然还没有看到涅槃,但这也很重要。当心如此宁静时,我们可以看到来扰乱的情绪或对象。有了正念及时觉知,就能放下。能放下所有外缘,智慧就由此产生。
我们用智慧训练心,发展禅定,禅定导向智慧。从醒来的那一刻起,整天都这样练习,直到入睡,尽量保持高度正念。引起苦的东西,是通过眼、耳、鼻、舌、身和意进入的对象,外源。心会不断地造作,我们要及时觉知。当我们能够及时觉知,智慧就会生起,心也会清凉。如果无法保持觉知,开始感到混乱,就要回到修习禅定,训练自己保持宁静,直到熟练。这样的修行就是我们理解佛法、认知真理或见法的道路。这就能灭法我们内心的痛苦,是一种功德,使佛法在心中生根。
因此,当我们礼拜和缅怀佛教的圣物或圣地时,我们就应当立志修行践行佛法的人成为佛教徒,体现佛法的人就是优婆塞、优婆夷、比丘和比丘尼。这些就是宗教中人。让我们修行以真正理解佛法。
愿你们所有人都能获得成功和繁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