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时代,六月十五日,满月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卫塞节。我们都知道佛陀在这一天诞生,成道和入灭涅槃。在佛陀成道之后,他享受解脱之乐,也就是从生、老、病、死中解脱,从烦恼和种种痛苦中解脱。佛陀的内心毫无痛苦,他享受了解脱的喜悦长达七周。

第一周,佛陀坐在菩提树下。在夜晚时,他试图逆序回顾缘起法。他清晰地思考。起初,佛陀洞察诸法及其因,然后洞察诸缘尽灭。诸缘如何尽灭?通过灭除执着,灭除一切痛苦的原因,佛陀一切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在最后阶段,佛陀思惟缘起法,顺观和逆观,然后佛陀感叹:“彼时,诸法显现在努力修行和思考的婆罗门面前。彼时,婆罗门能够摧毁魔王及魔军,犹如太阳驱散黑暗,光明照亮天空。” 这是正等正觉佛陀在思惟佛法时的感叹,并且对菩提树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二周,佛陀站立凝视菩提树,七天七夜目不转睛,我们称之为不眴念佛台。第三周,佛陀在菩提树之间从东至西,经行七日,我们称之为金经行台。第四周,佛陀思惟阿毗达摩,那里称为宝石经堂。第五周,佛陀坐在榕树下,那棵榕树称为阿阇波罗尼拘律陀树,是牧童看管的榕树。佛陀回答了一位名叫塞拉的年轻婆罗门的问题,阐述了真正的苦行者和婆罗门特征,以及成为苦行者和婆罗门的正法。佛陀通过问答的方式教授正法。

第六周,佛陀坐在一棵叫做姆恃林的榕树下。据说当时下了一场雨,龙王张开头冠保护佛陀不被雨滴打到。佛陀发出优美动人的感叹说:“对于修习佛法和喜欢僻静的人来说,独处是一种幸福。它可以让我们如实看到一切因缘,促使人谨慎自律,停止伤害一切众生,断除贪欲,完全克服对所有感官享受的执著。能够彻底放下‘自我’和‘我’所执,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然后在第七周,佛陀来到罗阇耶塔那树。就是这里,佛陀从四大天王收到了多个钵盂,并祈愿将它们合并成一个钵。就在这里,佛陀遇见了来自缅甸的首两位男居士,佛陀将自己的头发交给了他们。这两位商人带着头发回去建造了瑞光大金塔。当佛陀住在这里时,他思考了他所领悟的深奥法义,也就是缘起和涅槃,因而倾向于不说法。这促使娑婆主大梵天来请求佛陀说法,说有些人眼中只有少许尘埃,能够理解无死的正法。这些事情都发生在第七周里。

这被认为是至上的快乐。现在,我们人类的快乐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于我们世人来说,完美的幸福往往没有正确地实践。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却走错了路,误入歧途,走得非常偏离。我们都想要快乐,但我们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们误入歧途,我们沉醉其中。但错误的快乐是令人困惑和麻烦的。仅仅在物质事物中寻求快乐,只会增加热恼,而不会有满足感。只沉溺于物质事物、食物、景象、声音、气味、味道和身体感觉。这是整个世界都渴望的普通幸福,但他们却一直不断地追逐快乐。他们感到快乐,但并不满足。因此不断地寻求更多,不断地渴望。

外在的快乐是与一切物质事物和外部对象有关的快乐,而不是来自内心。一旦获得,就必须无休止地寻求更多,心灵在挣扎,不断地欲求和渴望。阿姜查说贪欲,渴望就像是一个张开的口。它不断地张开、挣扎、想要、一直渴求,永远无法对物质事物感到满足。获得所渴望的东西会带来快乐, 但一旦快乐, 就必须再次努力,并沉浸于那种快乐中,想要越来越多。得到的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有能力,能力越来越强,就会感到兴高采烈,并表现出来,对吧?或者竞争也是快乐,如果在体育运动中获胜,就会感到高兴。通过考试会让人高兴,找到一份好工作会让人高兴。这些也是快乐的形式,我们称之为与物质事物有关的快乐,也就是外在的对象。

但是,我们越是执着,就越失去自由。执着于那些物质事物,执着得越深,有朝一日当我们失去它们时,我们将无法承受。即使是我们所爱的事物,无论是有意识的动物,还是没有意识的物体,我们都感到快乐。但如果我们与它们分离,那将是非常痛苦的。就如我们失去所爱的物品时,我们饲养的宠物去世时,或是我们喜欢和感到高兴的人离开。因此我们必须小心,这是很危险的。

阿姜查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这就像我们靠在一棵腐烂的树上。它一倒塌,我们就可能会死。因此我们不能只以这种方式寻找快乐。作为佛教徒,我们必须找到超越现有的幸福。我们应该同时发展两个方面的快乐。我们也需要外在的东西对吧?我们必须寻求财富来支持自己和家人。我们必须拥有它,以备生病时使用,但我们应该知道它是不确定的。我们还必须寻求内心的快乐。内心的快乐是通过修练心灵来造善业而产生的快乐。如果快乐只在一个方面,就会引起痛苦。

造善良就是五戒,我们必须修练。我们是不放逸的,我们是谨慎的,所以我们必须修练。或者在佛教的神圣日子里,我们应该一天持守八戒,来一起修练。不要让我们的心太迷失在这个世界上。因此,心理修练和造善业是很重要的。让我们拥有慈爱,拥有信心,努力修练心灵,让它平静。有定力,有喜悦和快乐,我们就会努力修行。

从布施,持戒中获得的快乐,如果我们持续实践,贪欲就会减少。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布施,人们就会不断地渴求。有10万他们想要100万,有100万他们想要200万、300万、500万、1000万、等等。即使我们有1亿,我们仍然不断地想要更多。这就是贪欲的本质,它就是这样无休止地旋转。但是如果我们做出牺牲,行善,我们会感觉到通过这样行善,心是充实和快乐的。

你看,快乐从布施中产生,快乐从帮助他人中产生,快乐从平静,光明的心中产生。快乐从持戒中产生, 让心变空, 我们会感到它很轻。因为执着所产生的快乐是沉重的。看到了吗?这很沉重。一个人需要智慧,去寻求智慧。要生起智慧,必须有定力。要想定力稳固,就必须有道德。因此佛陀教导尊者耶舍布施和牺牲。布施的利益带来快乐。他教导戒律、持戒、不伤害任何人。心是安宁的,非常快乐的。

有慷慨和戒律就像天堂,心是光明和满足的。然而,要是我们对目前所拥有的而感到满意,这也可能会成为痛苦产生的原因。看到这些事情的缺点,一个人试图修行和修练心,让它平静。这将带来另一种幸福,而且你能越深入禅定《禅那》,就会越幸福。即使一个人不能达到禅定《禅那》,如果我们有喜悦,心灵会充实快乐,这与外在的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它高层得多。

有了喜悦,心就充实了。吃美味的食物,感觉只在一瞬间就消失了。得到一个人喜欢的东西,一种感觉,然后它就已经消失了。得到很多钱,一种感觉产生了,一个人感到高兴和愉快,但它已经消失了,生起又消失。如果法喜产生,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心是充实和快乐的。当一个人越看到自己被迷惑而无法了解的法的真相时,哇,当法生起时,心变得明亮。一个人看到过去看到的事情,但却以另一种方式观看它们。根据现实这样看,这就是布施,持戒和禅修的利益。

看到危害,一个人必须赶紧修行佛法。心是平静的,智慧生起,明亮而清晰。喜悦和快乐生起,看到佛法真是太神奇了,真的很神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东西是因为无明遮蔽了它们。这个本性其实已经在显现自己了。佛陀来展示这个已经显现的本性,给那些仍然迷惑的心。让心放开,让心敞开,具有定力,智慧,就会看到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名色就是这样,不是自我,不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只有看到这样才能舍弃。我们理解,我们听闻, 我们思考,这也可以舍弃,但只是用想蕴舍弃。仅仅片刻之后,无明又回来了,又变成自我了。我们必须试着首先使用思考的智慧。当心变得平静和安稳时,它就会开始知道,每当它看到,就会有喜悦和快乐生起,最初是这样。但是,随着更深层次的定力,在达到禅定和证悟的层次,直到想,受灭尽,那将是更大的快乐,这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来修练,来寻求,寻求真正的快乐。不是那种灼热的快乐,那种准备灼伤我们心灵的快乐。那是无法忍受的,我们必须寻求比那更好的东西。

总之,佛陀享受解脱的极上快乐。他传播佛法来教导我们达到真正的法。弟子们修行并来见证。阿姜查来见证,并把它教给我们,“不要执着,那将是痛苦。” 我们有时可以做到,有时做不到。现在我们必须努力来修行。总有一天,我们就能够理解和见证佛法。祝福大家。

月明山寺